杨坤在澳门的小型演唱会本来是一个“人前显贵”的好机会,结果却硬生生变成了一场“尴尬修罗场”。虽然他的《无所谓》确实唱得铿锵有力,但现场那个喊“刀郎”的女生,直接把气氛从“回忆杀”拉成了“社会性死亡”的现场版。你说,这是为了调侃还是单纯来搅局?咱先不急着下定论。
这事儿要从头说起。杨坤和刀郎的“恩怨情仇”,其实早就被网友扒烂了。几年前,杨坤在一档节目上公开评价刀郎,说他的音乐审美“不够高级”,这话一出,刀郎粉丝的怒火直接燃到了银河系边缘。虽然杨坤后来可能也没当回事,但互联网可是有记忆的——刀郎一出新歌,杨坤就莫名躺枪,这事儿已经成了个“梗”。所以澳门这场演唱会,粉丝们大概觉得不喊一句“刀郎”,都对不起这场久违的近距离互动。
不过,这种“喊话行为艺术”除了让杨坤心里添堵,观众的感受也没见得有多高级。说白了,这么一喊,主办方精心准备的演出效果多少都打折了,场上的杨坤“有苦难言”,场下的观众也在偷乐中带着尴尬。更别提后排那些空座,直接在屏幕里变成“实锤”——演唱会票房不够热卖。这种时候,就算杨坤唱得再投入,台下有人喊“退票”,那心情估计也从“无所谓”变成了“无力反驳”。
然而,比尴尬更值得深思的,是观众的这种喊话行为背后的心态。难道真是所有人都去支持刀郎了吗?其实不一定。更多人只是想借刀郎“吐槽”杨坤,这种带着火药味的互动,已经不再单纯是一场演出的一部分,而更像是一场网络舆论的延续。人们可能对杨坤的实力并没有意见,但他当年的“高级论”却被记在了“民间黑历史”里,反过来成了今日笑料的催化剂。
说到底,这些年来杨坤确实有点“吃老本”的意思。无论是《无所谓》,还是“32场演唱会”的老梗,他的作品和形象似乎都停留在了十年前。时代变了,音乐市场也更新换代了,他要么保持创作,要么寻求转型,否则被“刀郎梗”黏住可能还只是小麻烦——大麻烦是,年轻观众可能会越来越无所谓。
但反过来说,那些喊刀郎、喊退票的人真的占理吗?也未必。音乐欣赏是很个人的事,喜欢刀郎的《罗刹海市》没问题,但这不代表喜欢杨坤的就“低人一等”。用喊“刀郎”来刷存在感,或者为了好玩搞破坏,不仅显得不太尊重台上卖力演出的歌手,也拉低了自己作为观众的格调。
回头看这场演唱会,杨坤虽被“刀郎梗”打了个措手不及,但也算见招拆招,下台继续和观众互动。这份淡定,多少说明他对“唱好歌”和“搞好关系”还是有点自信的。而从刀郎的角度看,他自己安安静静发新歌,反倒在“杨坤演唱会”里成了话题中心——无形之中,又一次赢了。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当“刀郎”和“杨坤”从音乐争议变成了无聊的互相拉踩,我们还记得当初听歌的单纯快乐吗?对此你怎么看?
杨坤刀郎演唱会无所谓澳门发布于:广东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